藏族一直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直到19世纪,人们才逐渐注意到这个国家,了解西藏。藏族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海北。藏族也有不同的民俗习惯。
接下来,大家来看看浅藏族的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
其次,大家来谈谈西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不仅包括大小乘佛教,还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一些仪式和内容,形成了现在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尊活佛僧为人上人,藏语译音叫喇嘛,所以藏传佛教又叫喇嘛教。在这里,我将解释一下喇嘛的概念。事实上,很多人把喇嘛理解为和尚。这是错误的。在藏传佛教中,和尚被称为扎巴。普通人也可以当和尚,也就是说,大家理解和尚。但是喇嘛不是普通人能当的。如果喇嘛死了,只有他的转世灵童才能取代他的位置。而且他们生来就背负着宣传佛法、普及众生的重任,所以会被藏人尊为上人。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13世纪到16世纪中叶,佛教越来越流行,佛教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布西藏。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寺庙。
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其实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引进和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公元10世纪后的前后弘期。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加当派(俗称白教)等。宗喀巴在15世纪初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但还是以四大教派为主。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在的藏文是松赞干布大臣屯米桑布扎在7世纪初创作的藏文,从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文化的繁荣时期。几百年来,藏族文化大放异彩。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结构宏伟,数世纪以来一直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广泛流传。还有两个世界著名的佛教系列,甘珠尔和丹珠尔,以及节奏、文学、哲学、历史、地方、天文学、历算和医学。
生活习惯
大多数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高时,他们有四餐、五餐和六餐的习惯。大多数藏族以桑巴为主食,即将青稞炒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了桑巴,其他粮食产品很少食用。吃糯米糕的时候和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一起吃;糯米糕易于储存和携带,食用方便。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有羊皮桑巴口袋的人,饿了随时都可以吃。
藏族过去很少吃蔬菜,主要是牛羊肉,其次是猪肉。藏族吃牛羊肉讲究新鲜。冬天牛羊宰杀后,立即冷冻,然后生吃。味道鲜美。也可立即将大块带骨肉放入锅中,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佳。民间吃肉不用筷子,而是把大块肉放进盘子里,用刀切。牛羊血加入牛羊肉,倒入牛羊小肠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人大多用猪肉做猪脂,便于保存。肉类风干法储存肉类。一般来说,入冬后屠宰的牛羊肉暂时不能食用,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能防腐,又能冻住肉中的血液,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泽。
藏族炊具自成一体。在藏族,每个家庭都有酥油茶筒和奶茶壶。藏族大多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炉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欢铜。其他地区的藏族人喜欢用木碗涂红、黄、橙。更讲究的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人应随身携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于切割食物,也用于屠宰羊、剥皮、切房等劳动。藏刀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除了桑巴、青稞酒和酥油茶外,藏族还有许多典型食品,如足玛米饭和藏族传统宴会食品,由足玛、大米和酥油制成。血肠是藏族传统菜肴,以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经牛羊奶发酵而成。
您也可能喜欢:
详细说明:傣族三大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苗族有哪些习俗?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