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历史悠久,意味着秋冬交接。过去,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占卜,依次判断这个冬天的冷暖。比如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暖。这意味着如果立冬天气晴朗,今年冬天会很冷。相反,如果立冬阴雨,这个冬天会很暖和。让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立冬的起源,同时也给大家讲讲立冬的民间传说和习俗。
立冬的由来
初冬是24节气中的第19节气,每年11月7日至8日左右,即太阳黄经达到225度。此时,北半球的地表热越来越多。即使以前储存了一定量的热量,随着初冬的推移,温度也会越来越低,寒冷的冬天也不远了。冬天的开始是冬天的开始,立意味着建立和开始。除了冬天,冬天也意味着收集和储存,这意味着深秋收获的食物被储存在冬天。
立冬民间传说
据说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湖南当官。当他辞职回家时,他看到南阳的人们饥寒交迫,甚至冻伤了两只耳朵。这个时候是冬天,伤寒很流行,很多人衣不蔽体。张仲景心里受不了,就地建了一个医棚来治疗这些穷人。他用一些羊肉、胡椒粉和冷药一起煮,然后用面团包成耳朵的形状,煮熟后给穷人吃,吃完后,每个人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立冬和冬至,人们都会把面团揉成耳朵形状,包上馅煮汤。久而久之,它就成了立冬吃饺子的传统。
古代立冬习俗
初冬有一个习俗,叫贺冬,也叫拜冬。沿着中国汉代的习俗,东汉的《四民月令》提到,这一天要举行宴会宴请尊师;在宋代,人们不得不穿上新衣服,互相祝贺,就像春节一样。这些都是古人初冬的习俗。
冬至 春节 立冬古代的习俗 立冬的民间传说 立冬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