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秋节人们首先会想到吃月饼和赏月,但在老年上海人们的记忆就像烧香、斗香和其他富有的地方秋节习俗(蟋蟀)。在各种有趣的中秋节习俗中,老上海有三种是众所周知的,所以现在老黄历介绍上海中秋节的习俗,老上海中秋节的三宝。
老上海人也叫八月半。上海有很多中秋节的习俗和活动,比如烧香斗、斗月人(蟋蟀)、走月亮等等。老上海规定,这一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其中鸭子、芋头、毛豆是必吃的,也叫老上海中秋节的三宝。
江南仲秋是新鸭上市、采摘毛豆和芋头的季节。农历八月十五是祭祖的日子,所以毛豆和芋头是推荐的供品,成为节日必备的食品。祭祀一方面是缅怀祖先,安慰祖先,另一方面是祈祷祖先的祝福。
鸭肉
上海人过中秋节,餐桌上有鸭子。鸭子的本帮烧法有很多种,八宝鸭、酥鸭、酱鸭、扁尖火腿老鸭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宝鸭。鸭子的肚子里塞满了火腿、冬笋、蘑菇、栗子肉、虾等八种吊头食材,记忆中充满了美味。
中秋节吃鸭的习俗,如果追溯原因,第一,因为中秋节前后,鸭肥,是吃鸭的好时机;第二,来自杀鞑靼,虽然杀鞑靼的典故版本不同,地点不同,但说是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让大家来看看其中一个流行的版本。
中秋节杀鞑子
元末,蒙古统治者欺负汉人,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当时的制度很严格,组织斗争也不清楚,所以他们使用了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鞑靼人,所以他们同意在中秋节晚上用同音鸭子磨刀杀死鞑靼人。蒙古人看到每个家庭都在磨刀,问他们在做什么?居民们回答说,他们正在杀死鸭子。据说中秋节吃鸭的习俗是中秋节一起推翻元人统治。
事实上,从江苏和浙江到中秋节,不仅上海都会吃鸭子。在季节性方面,中秋节前后的盐水鸭味道最好。这是因为鸭子是在桂花盛开的季节制作的,鸭子会有桂花的香气,所以盐水鸭也被称为桂花鸭。在《白门食谱》中有这样的记载:金陵八月,盐水鸭最有名,每个人都认为肉里有桂花的香味。
中医称鸭为药和滋补上品。就鸭子的营养价值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言,中秋节吃鸭子是有道理的。秋天是鸭子最胖的季节。更重要的是,鸭子是凉性食物,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滋阴养津,防止秋季干燥。
鸭汤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抗疲劳作用。鸭油胆固醇含量低于其他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较好。鸭血具有补血、清热解毒的作用。
芋艿
芋头简称芋头,俗称芋头,上海话称芋头。芋头之所以被命名为芋头,也有一个传说。
纪念遇难
据说明朝时期,敌人侵犯了我的东南沿海地区,人民深受其害。朝廷派戚继光带领军队与敌人作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秋节在营地庆祝胜利。深夜,敌人抓住机会偷袭。戚继光被困在山上,切断了粮食和草。士兵们只挖杂草来满足饥饿感。他们挖了很多野芋头,吃起来很好吃,但他们不明白自己的名字。戚继光说:为了纪念被杀的士兵,叫他‘被杀’。
一天晚上,齐家军饱餐死后,如天兵而降,英勇突破,将敌寇全部歼灭在睡梦中。此后,东南海人民每逢中秋节都要吃糖烧死
南方人在中秋节祭月时使用芋头,也是因为他们纪念元末汉人杀鞑靼人的历史故事。前面提到汉人在8月15日晚上磨刀霍霍,杀鞑靼人起义后用头祭月。当然,每年中秋节都不可能用人头祭月,所以用芋头代替。到目前为止,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时称之为剥鬼皮。
咬牙切齿吃芋头
据说宋末元初,胡人摧毁了南宋,建立了元朝,残酷统治了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汉族。为了防止汉族反抗,规定每三户只能用一把菜刀。汉对胡人也叫胡头,芋头和胡头谐音。因此,与胡人的头相比,它被视为一种祭品,对胡人的统治者有着深深的仇恨。
农历八月中旬正好是芋头上市的季节。在江苏和浙江,芋头的发音类似于运气。因此,在中秋节吃芋头不仅是为了享受好运,也是为了好运。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芋头是一种用球茎繁殖的植物,象征着母子相依,这也是另一个美丽的含义。
过去,老上海中秋节吃团圆饭。一盆芋头一上桌,孩子们就为我而战。老上海吃当地的红梗芋头。它的根有点粉红色。它不粘。蘸点糖,咬一口。它又香又糯。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道:芋头,别名:蹲。史记,卓文君云;岷山下,野有蹲,直到死不饿。吃芋头有宽胃、充肌肤、治疗烦热、破血、煮鱼、调中补虚的功效。也就是说,芋头有益胃、宽肠、通便、解毒、补肝肾等功能。
毛豆
除了芋头蘸白糖,小时候毛豆和芋头经常一起煮,还有毛豆芋头炒。毛豆和谐毛头,指的是上海语中的婴儿或儿童;毛豆在当地也被称为毛豆荚,豆荚与好、好等词谐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好运,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