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雪是中国传统的24节气之一,也是冬季的第三节气。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严冬。那么大雪节气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在古代,人们如何御寒?感兴趣的朋友,来和大家一起看看。
大雪的含义
每年阳历12月6日至8日左右,当太阳黄经达到255度时,大家迎来了24个太阳术语之一的雪,伴随着雪,是寒冷的冬天。顾名思义,大雪量大。古人云:大人,盛也,至此雪盛也。这时,雪往往下得大,范围广,故名大雪。雪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更大,这并不意味着降雪量一定很大。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开始,标志着仲冬的正式开始。和小雪、谷雨等节气一样,大雪节气也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了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温度和降水量。
古人御寒的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许多地区的家庭在冬季安装暖气。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方法御寒?在古代,中国人的服装原料主要是丝、麻、葛。御寒的衣服和床上用品也是由这些材料制成的,可以填充一些动物家禽的羽毛。羽绒服就是这样。棉花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古人御寒的能力。棉花填充在床上用品和衣服上。可见棉花的保暖能力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条件差的家庭冬天用炉灰取暖,后来演变成火坑。北方的民居一般都有火炕。到目前为止,北方农村北方农村使用。富家常用铜制手炉或足炉取暖。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致多样,里面放火炭或还有余热的炉灰,炉外盖。这些都是古人过冬御寒的智慧。没有暖气空调,他们一年又一年地通过这些方式度过寒冷的冬天。
冬至 古人的御寒方法 大雪的含义 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