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夏满芒夏暑相连,秋露秋霜降,冬雪雪冬小寒。它指的是24个太阳术语。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劳动人民对四季变化和转型规律的总结。自古以来,它就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二0一六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分别表示每年公历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左右。
夏至、冬至
合称二至,表示夏冬极致,至意为极,最。一般在6月21日和月21日和12月22日。
小暑,大暑,处暑
夏天是炎热的意思,夏天还没到最热,夏天是阳热,夏天即将结束。它们分别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
春分、秋分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意味着这一天的昼夜时间几乎相同,每12小时
大雪、小雪
小雪节气,每年11月22日或23日为小雪节气。尽管开始下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每年12月7日或8日的大雪节气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更大,这并不意味着降雪量一定很大。
大寒、小寒
小寒,冷空气积久而寒,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大寒,每年1月21日左右大寒。顾名思义,天气极其寒冷。
谷雨
4月19日、20日或21日。谷雨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前增加,有利于作物生长。
清明
清明节是物候的节气,意思是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清明这一天,人们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惊蛰
惊蛰是立春后天气变暖,春雷响起,唤醒了各种昆虫在土壤中冬眠的时期。这时,冬虫卵也会开始孵化,可见惊蛰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
芒种
字面意思是芒种"芒麦快收,芒稻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典型节气。
雨水
2月18日或19日或20日,降雨开始,降雨量逐渐增加,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降水量增加。
小满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节气,夏季的第二节气,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种子开始饱满。
白露
秋季第三节气,天气逐渐转凉干燥,昼夜温差较大。
寒露
冷露意味着温度低于白露,地面露水冷,即将凝结成霜
霜降
霜降节气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初霜出现,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冬至 夏至 大寒 大雪 寒露 小寒 小满 小雪 惊蛰 春分 春节 清明 白露 秋分 立冬 立夏 立春 立秋 芒种 谷雨 雨水 霜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