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太平鼓作为其中之一,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发展至今已经非常完善。而且太平鼓有很多寓意,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驱邪等活动。的戏剧文化,跟随小编探索什么是太平鼓。
什么是太平鼓?
太平鼓主要在北方和明清流行。东北地区被称为单鼓;安徽淮北地区被称为端贡鼓、喜鼓,甘肃、宁夏、陕西地区被称为羊鼓,具有巫舞性质。北京人被称为新年鼓。旧历十月以后,城市的街道和小巷,孩子们成群结队,互相攻击太平鼓,到处都是鼓。
太平鼓是一种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民间艺术家称之为唱绳,象征着太平与幸福。表演者成对跳跃。每个人左手拿着鼓,右手拿着鼓槌,边玩边跳。鼓声和金属声清脆悦耳。年轻人跳起来,伸展挺拔,而女孩的家人则柔韧轻盈。
太平鼓自明朝以来在北京流传。清初,北京内外的太平鼓非常流行。清末,太平鼓进入门头沟地区。历史上,门头沟的许多村庄几乎每个家庭、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轻人都会击中太平鼓。在清朝的宫廷里,旧历除夕也会击中太平鼓,这意味着太平。因此,北京也称太平鼓为迎年鼓。
满族萨满祭祀也采用太平鼓,鼓框用铁条弯曲,鼓面呈椭圆形,长度48cm,短径38cm,鼓框高度1.5cm~2cm,单面覆盖马皮、驴皮或羊皮。鼓手柄长约20cm,手柄下端大铁环直径16cm以上,大环串直径6cm。
传统民间流传的太平鼓大小不一,鼓面呈桃形、扁圆形或团扇形,鼓面宽20cm至32cm,鼓框高1cm至1.5cm,鼓柄长10cm至15cm。手柄上装饰着铁环或小铜戬。鼓面覆盖着羊皮或多层高丽纸。
追溯太平鼓
太平年间太平鼓,边唱边跳舞。宛转九腔十八调,祭祖敬神求多福。太平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传统很早就存在,宋代叫打断,明代叫太平鼓。鼓形为桃形,覆盖羊皮或多层高丽纸;或圆形,鼓点缀绒球,铁柄下形成环形。一是满族萨满祭祖跳神时使用的单鼓呈椭圆形,蒙以马、驴或羊皮。清何耳《燕台竹枝词》:铁环响鼓蓬蓬,成群年舞。看说太平有象,衢歌与壤歌相同。”
太平鼓的外观与团扇相似,大多与舞蹈动作相匹配。宋代被称为中断,明代被称为太平鼓,被称为猎鼓。用于祭祀和祈祷的歌舞表演,将来用于民间庆祝春节娱乐活动。在旧历新年前夜和元宵节,人们击中太平鼓,唱歌和跳舞,成为一种歌舞形式的太平鼓,以太平的意义。
据说太平鼓在唐代武则天时就已经形成,类似的传说记录在《燕京今古琐事》一书中;人们还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种类似于现在太平鼓的鼓。据研究,晋时这种鼓形成了一种叫做革卑舞的舞蹈。太平鼓在北京流传,最早的记载是明朝,明朝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童子挝鼓,傍夕向晓,叫太平鼓。这种日夜打鼓的情况反映了明代经济繁荣时期。
太平鼓舞的传统规模不大。民国时期,大多数女性都在玩鼓。他们很少走在街上,只在自己的院子和街上一起玩。在日伪时期,人们处于铁蹄之下,太平鼓消失了。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为了庆祝解放,太平鼓艺术家走出院子,走出街道,来到路上,加入了游行队伍。从那时起,太平鼓变得壮观起来。据说门头沟从门到东店,太平鼓的队伍排满了十三里长的街道。
什么是太平鼓 太平鼓的溯源 戏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