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轻人越来越提倡圣诞节这样的外国节日。许多人不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对冬至的了解更加有限。在中国古代,冬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即使是古代国王也应该在冬至庆祝这个节日。现在让小编普及一些冬至节气的知识,看看古人的冬至习俗。
冬至也被称为冬季节和冬季节。它不仅是24个太阳术语之一,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据说冬至大如年。宫廷和人民一直非常重视它,自周朝以来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至致天神人鬼。目的是祈祷和消除国内疫情,减少荒年和人民的饥饿和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选择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祝。
《晋书》记载了魏晋冬至受万国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唐宋时期,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北京师最重要的是这个节日。虽然穷人一年之间积累了假借,但这一天更容易穿新衣服,准备饮食,享受祖先的祭祀。官放关扑,像春节一样庆祝交流。
明清两代皇帝都有祭天仪式,叫做冬至郊天。宫中有百官向皇帝赠送贺表的仪式,他们不得不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然而,冬至并不是人们的节日,但也有一些适时的活动……
从冬至开始,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昼阳夜阴,天阳地阴。崇阳是中国古代的礼仪日。因此,冬至祭天是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的活动,也是国家仪式。这一天,太庙行推荐小米之典,朝廷命宰执祭于圆丘。祭天前皇帝要先斋戒。冬至时,到皇城南郊圆丘祭天,祭天仪式非常隆重繁琐。皇帝只是在礼仪官的指导下完成熟悉的规定。
冬至的朝会也很热闹。所有官员和外藩使者都将参加这次盛大的朝会。届时,文武官员要整齐地排列在殿内,俗称宋代的冬季仪式。皇帝来到前厅接受朝贺,仪式和元旦时一样。汉书说:冬至阳气升起,君道长
古人认为,冬至过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值得庆祝。冬至日贺冬记载了《后汉书》、《晋书》等史籍。这种习俗在唐宋时期尤为流行。最重要的是冬至岁节,士妃所重,馈送节仪,举相庆,如祭宗杯,常节加。(《梦梁录》)到了这一天,车马喧嚣,街巷拥挤,行人来来往往。岳祭城隍庙,香者尤盛。三天之内,店铺肆无忌惮,垂帘饮博,称之为节日。虽然明清时期曾被废除,但清朝以后直到近世,民间仍有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贺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长和隆师。所谓履长,是指年轻一代敬长,尤其是儿媳献履袜。冬至礼拜尊长不同于常规昏定辰省,必须铺家宴,向父母敬礼。另外,媳妇给公公婆婆献履袜,这就是履长的本义。魏晋时期形成了这种仪式习俗。比如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中有句话叫亚岁迎样,履长纳庆。
在古代,隆师活动将在冬至举行。隆有尊重的意思,隆师就是敬师拜师。冬至那天,学校老师要带领学生拜孔圣人,然后弟子拜先生,窗友拜。这种习俗很受欢迎。民国前,学院、学院和私立学校都非常重视这一习俗;民国后,一些私立学校仍在追求隆师。
9岁以后,一些文人、学者和医生从事所谓的寒冷活动,选择一个九日,见九个人喝酒(酒和九谐音),桌子用九盘九碗,桌子用花九块席,用99个寒冷。
填写99消寒图消遣也很流行。99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红色书法,上面有九个字:庭前垂柳珍重春风,每个字九个字,共八十一个字。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的顺序填一个笔划,每次19个字填一个字,直到99个春天回到大地。根据当天的天气,填充每天笔划的颜色是红色的;阴是蓝色的;雨是绿色的;风是黄色的;雪填白。
此外,还有图片版的99消寒图,又称雅图,是在白纸上画9朵寒梅,每朵9朵,一朵对应19朵,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情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着数一数窗中的99张图片,余寒消失了,温暖了回来。梅花点是白色的,现在是杏株。
最优雅的九九消寒图是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春柳春染春美;下联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无论哪种99消寒图,在消磨时间、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地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也可以根据99年的消寒图推测今年的雨量和道歉。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猜猜你也喜欢:
小满吃什么水果最好?
小满节气有哪些谚语?
农民农民忙着干什么农事?
立夏称儿童习俗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