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的山寺遍布全国,代表了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寺庙文化的文化在大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许多学生在考试前祈祷他们能取得好成绩。所以,这个问题城市文化让大家来看看四川文殊院,四川文殊院是中国十大最有效的寺院之一。
四川文殊院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建于隋大业时期(605-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寺庙,改名文殊院。是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一,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集禅林圣迹、古园林建筑、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四川文殊院名称由来:
文殊院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过去被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到清朝康熙36年(1697年)后才更名为文殊院。
大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都禅师来到信相院废弃的遗址,发愿修复其剃须师信相井视老和尚曾居住的道场。由于明末相院被战火夷为废墟,慈都禅师便栖身于两株古杉之间,秉持禅修,结茅而居。不久之后,禅师修炼出色,在禅定中展现出火光瑞相,普通人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由于人们对慈都禅师密行的钦佩,他们感受到了政府和士大夫的支持,于是更名为文殊院。
康熙皇帝听说后非常佩服慈都禅师,因为慈都禅师德行高尚,名声远大。他曾三次书诏邀请慈都禅师进京,但禅师礼貌地拒绝了。康熙41年(1702年),康熙皇帝御赐空林帕本横幅,派专使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称空林堂。
文殊院朝南,占地20多万平方米。殿宇五重,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与东西两侧融为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是典型的清代建筑。两侧配有禅、观、客、斋、戒、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形成封闭的四合院。全院共有190多栋房屋,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房屋为木石结构,柱基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刻精美。
四川文殊院 四川文殊院名字的由来 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