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间流传着一句老话:2月2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另一个传说是你不能在第一个月剪头发。如果你想剪头发,你必须等到2月2日才能剪。因此,理发店今天挤满了人。本期城市文化将介绍东北2月2日的习俗。
一般在这一天,人们要剪龙头,煎年糕,吃猪头,吃春饼,用木棍或稻草敲梁,用草木灰圈灶。这一天,南方的一些地区将举行舞龙灯等活动。2月2日民俗起源早,最初在黄河流域流行,后来逐渐在中国流行。唐朝以后,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化,2月2日民俗传播到朝鲜、日本、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二月二,龙抬头与天文现象有关。在中国古代,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被用来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地、房、心、尾、箕七宿形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就像龙的角。每年二月春风过后,龙角星就会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故称龙抬头。
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二月二与龙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关于龙的传说很多。龙是主管水的灵物这句话最为公认。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恰逢二月二左右,春雷一上升,冬眠中的各种动物都被春雷惊醒。所以民间有二月一,龙睁眼;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三,龙出汗的农业谚语。从古代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二月二其实是祭天龙的节日。中华全国风物志·《寿春岁时记》中载:二月初二,烧香水,祭龙神。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因自然灾害而减产甚至绝收。祭祀天龙,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由于地区差异和文化多样性,2月2日的民间活动也有所不同。
东北的二月二习俗起源于山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东北的二月二习俗与其他地区略有不同。
一、剪龙头。东北有句话说正月剪头死叔叔,所以人们一般选择正月后理发。理发在二月二日被称为龙头。剪龙头一方面意味着除旧迎新,另一方面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精力充沛,虎。给小男孩剪龙头时,还要特意在颈窝处留一缕头发,叫狗不咬或龙摆尾。据说留这样发型的孩子不闹人,还能驱邪避灾,好养活。
二、煎年糕。据《明宫史》记载,煎年糕的习俗历史悠久:初二……各家用小米面枣饼,油炸,或以面和稀,摊成煎饼,叫熏虫。煎年糕时,将发好的小米面压成片,再包上豆沙馅或枣泥馅,然后放入锅中油炸。后来,为了省事,人们用煎豆包代替。豆包是东北传统的冬季食品。通常是蒸的。二月初二,豆包蒸熟后,要压平,再用油炸。两面都是黄色的。做一个泡菜炖肉粉真好吃。煎年糕的饮食习俗,其意义在于祈祷谷物在一年内不起害虫。关于煎年糕,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二月二日,煎年糕,细点火,慢慢烧,不要烧丈夫的胡子。通过这首民谣,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的喜庆气氛。
三、吃猪头。猪是古代祭祀的三牲之一。在古代,整猪被供给了神灵。后来因为用整猪搬运不方便,改用猪头。但最终,猪头变成了人们的盘中餐。吃猪头前,人们应该用猪头祭祀神灵。宋代《仇池笔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明了这一习俗的起源:王中令平定巴蜀后,非常饿,于是闯入一座乡村寺庙,遇到了一个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谁知道和尚都不怕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乞讨,不多时候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香蕉叶蒸的时候已经包好了,煮的时候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筷挑。若无毛根比并,毡根自食藤条。王中令吃着美味的蒸猪头,听着风趣独特的猪头诗,特别高兴,不但不生气,还特别称他为紫衣法师。后来,人们认为猪头是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吉祥物。因此,每年二月初二,一家人一起吃猪头祈求和平与和平。
4、敲门。2月2日上午,当人们醒来时,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用小木棍或稻草敲门。一边敲门,一边读着一句话:2月2日,敲门,大虫小虫下不了房间。通过这些阅读,大家可以看,这是一种驱虫活动,就像煎年糕一样。
五、圈灶。圈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农村习俗。明朝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村民们用灰从门外布进屋厨,绕水缸,叫做引龙回。也就是说,早上醒来,用炉子里的草木灰在门外撒一条灰线,把房子和厨房圈起来,然后把灰线带回房间,绕过水箱,最后回到炉子。据说这个用草木灰画的圈子有两个功能:一是驱邪避灾,可以把所有的天灾人祸挡在圈外。如果家里有人出门,在门口留个缺口,以免把家人挡在外面。二是围住粮仓,钱粮不会外流。炉子还要在灰线内圈再倒一圈水,水从缸里舀出来不能间断,最后再倒回缸里,这就是引龙回。有些人此时还要燃放鞭炮,以此来唤醒困龙,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醒了,会及时下雨。一年风调雨顺,物富年丰。
东北的二月二民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此时,北方的冬季休闲已经结束,2月2日,龙抬头提醒人们抓住农业时间,及时播种;第二,祈祷雨,渴望在年初有一个好的开始,一年的雨,秋天可以丰收,仓库花园。第三,驱虫,希望作物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第四,驱邪,祈求家庭健康安全。
也许你也喜欢:
二0一五年黄道吉日查询清单
二0一五年结婚吉日清单
不同地区在不同地区:漳州春节习俗
常州春节习俗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