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豫剧,每个人都会想到著名的豫剧十八兰。你对豫剧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公认的豫剧十八兰是哪些著名的豫剧演员吗?为什么他们被称为十八兰?所以这个问题戏剧文化,为你解析。
豫剧十八兰得名由来
豫剧十八兰是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活跃在中原乃至全国的18位著名豫剧演员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员知名度的提高和艺术水平的差异,十八兰有几句话,名字的排列顺序也发生了变化。如今,豫剧界公认的十八兰是: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车兰玉、李兰菊、王兰琴、王兰玉、王兰巧、周兰凤、张兰宝、陈兰荣、刘兰仙、郭兰仙、齐兰芳、马兰凤、刘兰英、张兰青。
他们是豫剧界必生泰斗周海水老师的徒弟。太乙班的成员都以兰字排名。这些兰字代学生出科后,无论在哪里表演,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有一场高台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其中一位名叫牛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赏太乙班学生的精彩表演。看完戏,他写了一首诗:看十八兰,四生四花面,毛兰花,王兰琴,色艺俱佳。同称五魁在周门的兰田、兰玉、兰真。从此,豫剧十八兰的名字在中原逐渐响起。
豫剧十八兰第一-毛兰花
毛兰花,本名毛正义,小名毛妮,然妞,后名毛凤麟,是40年代著名的豫剧《十八兰》之首。他的生活经历非常艰难。他的父亲从小谢世,八岁时和叔叔一起去郑州吃饭。后来,我去周海水办的太乙班学戏。周海水须生周海水、张同庆为师,习青衣、花旦、宗豫西调,长于悲剧。其代表剧有《琵琶》、《五凤岭》、《孝妇泪》、《豹头山》、《桃花庵》、《贩马记》、《凌云志》、《霄壤恨》、《女贞花》、《破洪州》、《双孝廉》、《莲花庵》等。因为天赋聪慧,性格坚韧,入学后赢得了老师的青睐。一开始尝试演一些配角戏,到13岁就可以单挑大梁了。首演《大祭桩》,一呜惊人,竟与豫西调名旦汤兰香并列头牌。
抗日战争结束时,毛兰花在当时被称为小上海的安徽界首演,与马金凤、阎立品、徐艳琴一起,被群众誉为四大名旦。1948年,毛兰花与丈夫朱振家离开大陆,前往台湾高雄,前往屏东,1953年加入台湾空军大鹏豫剧团担任总教练。其表演艺术受到京剧艺术大师齐如山的高度评价。1958年开始招收第一科学生,如贵云、田运显、冯君平等都是本科学生中的佼佼者。她性格善良,艺德兼备,为豫剧在台湾省的传播和扎根做出了巨大贡献。
戏剧文化 豫剧 豫剧十八兰之首毛兰花 豫剧十八兰得名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