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西调它是中国河北流行的汉族戏曲剧种,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剧中排名第二文化遗产在名录中,它是中国民间戏曲宝库中的珍宝。现在让大家回顾一下永年西调的历史,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
永年西调原本是流入河北的山西上党梆子。老名泽州府(今山西晋城)调,永年也叫三板(因为剧多表演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板而得名)。1956年2月,剧团注册时,著名剧作家赵树理先生提议正式命名为西调,意思是西调。
根据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研究,西方戏剧的初始来源和发展演变的轨迹相对清晰。根据学术研究,西方戏剧的创始人应该是山西晋城望城头村的田书德。晋城在古代被称为泽州,是上党棒子的发源地。田书德曾在家乡的三义班唱枣腔和泽州调(即今天的上党棒子)。他是一位著名的演员,艺术名称是大女孩。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大灾荒,当地艺人流离失所,无法谋生。河北省肥乡县申营村的沈老永是一位表演大师。他在山西做生意,邀请了20多名来自田书德和张魁的三义班的艺术家来河北唱歌。他被称为泽州调或枣腔,非常受欢迎。后来,田书德开设了一个专业班,并设立了一名科学教师。他已经教了40多年的学徒和艺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西方表演艺术家。
在田书德、张魁等艺术家的长期传播和表演过程中,该剧不断受到河北南部口音、方言特色和河北地方戏剧的影响,并经常与河北流行的京剧同台表演,学习交流,不断借鉴和融合河北梆子、平调、乱弹、丝弦等民间音乐和表演,其韵白从晋音接近京韵和京白,形成了具有永恒特色的中州韵白。
在表演方面,永年西调改变了原来粗野僵硬的动作,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等大戏的表演程式,博学长处,并存,逐渐形成了西调独特的艺术风格。清宣统时期,冀南地区有十多家西调剧社,成为西调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解放前,西周剧因兵荒马乱,濒临灭绝。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创新戏曲方针的指导下,西调艺术获得新生,成立了群友和进步两个剧团。1955年,两组合并为永年县西调剧团。只有这样,西调艺术才能回到艺术的春天。
西调有100多部传统剧目,都是上党梆子继承的,包括《小过山》、《罗章跪楼》等60多部。;弹簧剧有《探阴山》、《空城计》等30多部;昆腔剧有《封相》、《祝福》等。;罗腔剧有《打面缸》、《上坟》、《顶砖》等。;卷曲剧已经失传。
2008年6月,永年西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西调表演艺术家张海臣先生是该遗产的继承人。在过去的200年里,永年西调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但现在,文化多样性、市场萎缩、设备落后、价格低迷、表演环境恶劣等的影响已成为西方艺术最大的威胁,迫切需要人们保护和继承。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上党落子名篇之一边庭剧情简介
河北梆子的音乐起源于独特的音乐伴奏
汶上梆子的艺术特征之旅被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