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观众欢迎的食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深圳福田下沙村的大盆菜宴成为深圳美食的代表。这种深圳本土美食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获得了最大的民间宴会-大盆菜宴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所以现在民俗节日介绍这种美味温馨的节日饮食习俗:下沙盆菜。
下沙大盆菜是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下沙村元宵节流传的汉族饮食习俗。起源于13世纪南宋军队的饮食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饮食形式。大盆菜一般是将煎牡蛎、鸡、鸭、芹菜、萝卜等十几道菜一层一层地放入盆中烹饪,然后一起食用。
下沙人吃大盆菜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传说公元1278年(南宋端宗景炎三年),元兵向南挥兵,宋建康节使张世杰,官部侍郎陆秀夫奉益王赵夏,卫王赵敏仓皇南到官富场(即香港九龙),驻扎在二王村。村民们赶紧把家家户户带来的菜集倒在军用大面盆里煮。分成一盆盆百家菜,竟香气四溢,让饥肠辘的宋军饱餐一顿。
后来,宋军在崖山海战中战败,陆秀夫背着年轻的皇帝跳进了大海。当地居民看着皇帝陷入如此悲惨的境地,非常哀悼,所以所有的村民都做了一顿100顿饭来哀悼宋朝的灭亡和皇帝的悲惨死亡。慢慢地,它变成了所谓的盆栽蔬菜。
明清时期,当地人称盆菜为新安盆菜(新安后称宝安)。当时用木盆盛菜吃盆菜,一桌用木盆,一张八仙桌,四张长凳,八人一桌,俗称吃盆菜。后来下沙人丁兴旺,生活越来越富裕,闹元宵的人越来越多,改名为大盆菜。
从20世纪到21世纪,大盆菜改用不锈钢盆。盆里有15种菜,包括炸牡蛎、鸡、鸭、猪肉、炸鱼、油豆腐、支竹、牙茹、鳗鱼干、肉皮、云茸、冬茹、芹菜、萝卜等。十几道菜一层一层地放进盆里。最上面的菜是鸡鸭,意思是鸟归巢。
大盆菜象征着百鸟归巢,团圆富贵,期待着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收。每逢喜庆和红白喜事都需要招待客人,主人家就请专业厨师做盆菜供客人享用。一盆菜吃完了,宴会就结束了。下沙人自立村以来,就有元宵节吃盆菜的传统。每年正月十五,他们都会搭起灯棚,点灯,唱粤剧。全村老少聚在一起,非常热闹。
也许你也喜欢:
西方传统节日有哪些?
民间传统歌舞,山西灵丘云彩灯舞
偷偷为戏,另类元宵小偷节
闽南传统民间庆丰年:赛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