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喝腊八粥是中国许多地区的传统青海在这个地区,人们在腊八节也喝粥,但这里的腊八粥的内容和做法与其他地方不同。它被称为麦仁粥。仔细研究它的起源也体现了青海祖先曲折岁月中的一点思乡之情老黄历青海人的腊八粥是怎么来的?
青海作为一个移民省,土生土长的汉族一直很少,外国移民一直占据着全国的一半。青海的大多数祖先都是从鱼米之乡、充军发配或大量移民到雪域高原的。普通人记得的乡愁是青山绿水、土生土长的俚语和粗茶淡饭——青海人今天的腊八粥——麦仁粥是在这种不断的乡愁中发明的。
习惯在家乡吃米、鱼、虾的祖先,每年腊八节前因地制宜,在冰上凿冰为臼,将小麦、青稞等北方作物放入冰臼中,用石杵捣去麸皮得到小麦,然后用青藏高原的牛、羊肉丁或猪肉蒜丁锅,加入葱、姜、盐、胡椒、草果、胡椒、八角等香料,用大铁锅文火煮一夜。
在不种植小麦的寒冷地区,如大同河流域的农村地区,腊八节的早晨,人们用豌豆面或青稞面做一大锅散饭。食用前,他们在院墙、门框、牲畜棚圈、牛粪堆和草堆上涂抹散饭,供奉诸神。
更有意思的是,在黄源地区,当地人把腊八粥称为腊八粥、腊八饭,更不用说麦仁和麦仁饭了。他们直接称之为捣腊八和喝腊八。
每年农历腊八凌晨3点左右,青海农民的男人或男孩拿着镐,在第一天调查,鼓蘑菇丁厚冰凿腊八冰,冰越大越好,篮子冰在院子里(土壤),庄四角、门顶、马槽牛棚、猪圈羊圈、草堆、粪堆。这一天,人们不仅要吃冰,还要给牲畜和家禽喂融化的腊八冰水,这意味着六畜繁荣。
完成这一切后,母亲在厨房里举起锅盖,浓郁的肉汤麦仁,或清新的散餐香味突然弥漫在院子里,甚至巷子里的空气中。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土炕上,母亲用大红漆盘端来一碗腊八粥,大人小孩呼啦啦啦,突然头顶出汗,热气传遍全身。
晚饭后,老人们围着冰观看冰裂缝,这不是哥窑龙泉青瓷冰裂缝,而是在晶莹剔透的腊八冰中呈现的图案。冰中不仅有自然形成的图案,还有被击中后形成的裂纹。观察主要是自然形成的图案,结合打击形成的裂纹进行综合判断。
据说有经验的老农民可以从图案中预测来年庄稼的生长,以及干旱、涝、冰雹、霜冻等天象。如果冰块中的图案大多是麦穗状的,那么来年小麦就会收获;如果气泡是圆的,来年豆类作物就会收获。
这时,孩子们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送腊八粥。他们手里拿着黑瓦罐,穿梭在村子里,把母亲精心烹制的腊八粥一个个送给邻居、亲戚和家人。这是民间腊八,青海腊八,充满浓郁的地方气息,活泼芬芳。
冬至 春节 老黄历 腊八节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