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随笔

诺戏代表分支,江西两大诺戏介绍

江西诺戏的分支主要表现为宁都诺戏和平乡诺戏。这两部诺戏的表演形式和剧目不同,与任何地方的习俗都有关。那么,这两部诺戏的表现是什么呢?接下来,让大家通过傩戏文化下去了解一下。

诺戏代表分支,江西两大诺戏介绍

一、宁都诺戏
宁都诺舞是赣南唯一的诺舞,位于江西省宁都南部的黄石乡中村。该村自明代洪武年间建成以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民们的祖先是从中原迁徙过来的郭姓客家人。宁都中村的诺舞已经形成了108个面具和更多的节目。通常表演的节目有玩安乐、玩钟馗、玩冬易、玩王毛(又称王毛醉酒)。

宁都中村的诺舞表演一般在广神期间每年举行两次。一个是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六日,另一个是农历九月十一日至十七日。

这里的诺戏表演有一定的程序,其特点有些类似于道教的踏、踩精神等步伐,虽然动作很简单,但相当原始,但也很优雅。在表演中,无论扮演什么角色,演员都必须戴着樟树雕刻的面具。演员们用不同的身材来区分男人和女人的角色,配件也很简单,主要伴随着锣声音。

有两种衣服,一种是红色的,代表男人;一种是绿色的,代表女人。服装前后都有特殊的图案和道教符号,头上裹着一条红色和黑色的头巾。道具也很简单,大部分是用木剑和木尺箭或其他根据情节需要制作的道具。

中村诺戏历史悠久,剧目丰富。据说之前可以演《薛仁贵征东》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大戏。到目前为止,只有7个节目,如《赖公射月》、《太公钓鱼》、《钟馗斩鬼》。剧情单调,内容简单,但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浓郁。到目前为止,只有34个面具,只有郭家习和郭天春

二、萍乡诺舞
诺舞,萍乡俗称仰诺神(仰,方言意为舞蹈)、耍诺神、耍诺案、踩诺神。有些地方被称为踩诺和踩诺案,因为舞步必须踩在锣上。萍乡诺舞一直遵循所谓沿门舞的习俗,即逐疫衙门,各民户。

一是索室。按旧制,在索室之前,先到县城集合,官迎后才正式开始。

第二,夜场表演。在哪个村子里表演两三个小时的节目。

第三,封洞仪式,即诺队回到诺庙,将面具放在神龛上和神龛下密封。封洞是跳诺最大的活动,那天在诺庙通宵表演诺舞。

舞蹈节目取决于面具的名称。比如戴太子面具跳舞,就叫太子舞,以此类推。舞蹈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简约庄重、典雅安静为特色;二是以激烈奔放、对抗舞蹈为特色;三是以雄壮、风趣幽默为特点。

舞蹈节目包括:《头阵》、《王子》、《关公》、《三将军》、《赵公》、《钟馗捉鬼》、《雷公电母》、《瘟神下界》、《先锋祭将》、《功曹奏本》、《欧阳将军》、《小鬼戏判官》、《关公南北二斗》、《关公战颜良》等。

江西萍乡有一个关于铜面具的传说。据说古代的诺面具都是铜制的。一百多年前,它因亵渎神灵而消失,并用樟树雕刻。面具在诺舞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诺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分为两种面具:崇拜和舞蹈。萍乡的诺面具有4000多个,现有700多个,从元末、明清到中华民国。

面具雕刻艺术家被称为处士,全职雕刻面具,在面具头后的小方形洞中,放茶、灯芯草、大米、药物等,用软膏密封称为腹部隐藏。也杀鸡血涂面具,打开前额和眼睛,据艺术家说,面具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神。

萍乡诺面具的雕刻蕴含着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传承着历代艺术家对诺的相信和理解,通过面具的制作,将祖先对神的偶像崇拜和对鬼的仇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仍能感受到古代祖先请神驱鬼的巨大震撼。

贵池诺戏面具具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面具表演,介绍诺戏的表演形式
戏剧的重要载体:诺戏的角色
戏曲文化说:诺戏的特点是什么?

  

戏剧的重要载体,诺戏的角色
  • 戏剧的重要载体,诺戏的角色
  • 戏剧的重要载体,诺戏的角色|戏剧的重要载体,诺戏的角色...

    诺戏代表分支,河北武安诺戏简介
  • 诺戏代表分支,河北武安诺戏简介
  • 诺戏代表分支,河北武安诺戏简介|诺戏代表分支,河北武安诺戏简介...

    诺戏代表分支,安徽池州诺戏简介
  • 诺戏代表分支,安徽池州诺戏简介
  • 诺戏代表分支,安徽池州诺戏简介|诺戏代表分支,安徽池州诺戏简介...

    传统的诺戏剧大盘点,场场爆满
  • 传统的诺戏剧大盘点,场场爆满
  • 传统的诺戏剧大盘点,场场爆满|传统的诺戏剧大盘点,场场爆满...

    传统的诺戏剧目,诺戏剧目分类
  • 传统的诺戏剧目,诺戏剧目分类
  • 传统的诺戏剧目,诺戏剧目分类|传统的诺戏剧目,诺戏剧目分类...

    贵池诺戏面具具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 贵池诺戏面具具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 贵池诺戏面具具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贵池诺戏面具具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