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诺戏是皖南分支机构之一。其表演以宗族为单位,仅在祭祀、敬神等特殊节日表演。表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舞蹈,另一种是歌唱、白色和故事情节。接下来,让大家一起傩戏文化具体来说吧。
池州诺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贵池、石台、青阳等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100公里的县(区),尤其是刘街、梅街、茅坦等池州市贵池区的几十个大姓家族。历史上有没有诺就没有村庄的记载。
它没有专业的班级俱乐部和专业的艺术家。到目前为止,它仍然以宗族为表演单位,以祭祖、驱邪、娱乐、娱乐、娱乐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色。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只有在祭祀和敬神的时候表演,表演两个晚上,有的第十天和第十三天,唱四夜。其表演形式一般分为三个层次:诺舞、戏剧和新年快餐。
池州诺戏有诺仪、诺舞、诺戏等表现形式。整个戏剧扮演戏剧,具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脚色行业、舞台结尾等戏剧特征。它依靠口头教学的方式,宗族继承,代代相传,每年例行春节和秋节,春节是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七天(人类日)到第十五天,秋季是农历8月15日,通常不表演。
池州诺戏剧有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戏,用于娱乐神,如《舞伞》、《舞棋》、《舞回》、《儿子拜观音》等。另一类是这部剧,有五本:《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寻夫》、《打銮驾》(即《陈州放粮》)、《章文选择赶考》(即《卖花记》)、《花关索》。
有两种类型的诺戏曲调:曲牌和板腔。伴奏乐器有:大锣、大∞、小锣、小鼓等,无丝弦乐器。
每年正月初七至十五,池州贵池各村社仍按照旧习的程式和规范表演诺戏,至今有无诺不成村之说。1987年2月,由中央艺术研究院、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主持的古代稀有剧——诺戏学术研讨会在贵池举行。同时,池州诺戏剧本、砌体、面具等历史资料和事物展览也在贵池举行。与会者在刘街乡观看了诺戏现场表演。会后,《安徽日报》发表了相关论述。2006年5月20日,池州诺戏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池诺戏面具具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面具表演,介绍诺戏的表演形式
戏剧的重要载体:诺戏的角色
戏曲文化说:诺戏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