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诺戏大师谭学朝被恩施市人民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作为恩施诺戏和诺面具制作技术最系统、最全面的唯一继承人,谭学朝的诺戏之路是什么?接下来,让大家一起来傩戏文化中看看吧。
土家诺戏大师谭学朝,恩施三岔乡鸦木玉村四组人,从小就在农村从事诺戏和耍花招。1996年10月,恩施市人民政府授予谭学朝民间艺术家称号。
谭学朝12岁从私立学校出学后,他崇拜诺戏剧的传人廖明池为老师学习艺术,从老师那里学习艺术十年。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师傅看到谭学朝聪明好学,并把诺面具的制作技巧传授给谭学朝。谭学朝是第27代的传人,也是恩施诺戏和诺面具制作技术最系统、最全面的唯一继承人。
谭学朝在十年的艺术学习期间,廖明池大师按照传统的肉口传递方法教授。即使有少量的诺戏文本,它们也因历史原因而被破坏。所有的诺文化遗产都只记在谭学朝的脑海里,藏在心里,在长期的表演活动中加深记忆,形成了谭学朝个人生命的生存,标志着恩施诺戏的濒危局面。
为了继承和发展诺文化艺术,谭学朝长期以来一直依靠记忆、记录和整理诺戏表演的文本和材料。在恩施市文化局和市文化中心的帮助下,整理了一套完整的诺戏歌唱和打击乐伴奏音像材料。
十年动乱中,诺戏被视为牛鬼蛇神,涉及到诺文化艺术的一切都被扫地出门。为了保护土家族地区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诺文化不灭绝,谭学超将26岁时雕刻的三个诺戏人物张三郎、山王子、丫角九娘交给妻子,妻子分别埋在菜地里,藏在屋檐下。无论如何后,谭学朝焕发出艺术青春,用刀制作了300多面诺面具,并在三岔乡文化站和乌木玉村家中设立了两个诺面具展厅供客人参观。
1987年7月,谭学朝制作的十面诺面具入选全国首届艺术节。同年,文化部在西欧16国巡回展出了判官、二郎神、山将、斗口灵官四面面具。
谭学朝代表作:
谭学朝在继承诺戏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新的艺术营养,使诺戏不仅局限于还诺愿和还坛神的圈子
1990年,谭学朝与他人合作,将诺戏中的个别章节改编为诺舞《和多多》,并在恩施市首届农民艺术节上演出,获创作、编导、演出一等奖;1996年改编的诺舞《剃那比》在恩施女儿会上演出时,在恩施市引起轰动;1997年和2001年,将中外游客带入现代神秘境界;2000年和2001年在梭布崖石林女儿会上表演的诺仪《诺祭》让中外游客惊叹不已。演出结束时,许多外宾和国内游客争相与他们合影留念,交口称赞。
谭学朝不遗余力地教弟子50多人,包括4名诺戏弟子(尹秀敖、杨代银、谭绍富、田玉光);4名诺面具制作弟子(王如兵、李典华、刘继荣、江英奎);40多名诺戏、灯戏和弟子。
谭学朝的成就:
诺戏,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应该属于全中国和全人类。谭学朝以民族艺术的奇葩为载体,向世界宣传诺戏,宣传恩施。
自1987年以来,谭学朝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广东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的采访,现场表演推广诺戏剧艺术,并公开播出,在宣传土家族文化、恩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接受了数十名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和其他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对诺文化艺术的研究采访。在湖北民族学院举办的土家族文化研讨会上,谭学超还特别邀请了现场表演了《魔鬼》,为研究土家族文化和民族音乐提供了大量详细的信息。
谭学朝制作的诺面具在全国和西欧16国展出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许多人都倾倒了他们制作的独特的诺面具魅力,被吸引,或购买,或带回家收藏。美国人类学家鲍梅利、日本学者、中央民族大学访问教授山路胜彦、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赞扬卫金斯访问了谭学朝,讨论了诺文化艺术的研究,并合影留念。谭学朝凭借对诺戏艺术的痴情,不遗余力地将诺戏推向全国和世界。
诺戏代表分支:安徽池州诺戏简介
诺戏的重要价值,社会影响
诺戏必备道具-诺戏面具有什么意义?
诺戏的传承意义,诺戏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