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是诺戏的代表性分支之一。变人戏作为咸宁民间活动的一种表演,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展现了彝族的民族特色,也是彝族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让大家和小编一起去傩戏文化了解威宁彝族变人戏的内容。
撮泰吉是彝语。撮是味着人,泰意味着变化,吉意味着游戏、合在一起,意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撮泰吉的表演一般在阴历正月初三至十五的扫火星民间活动中举行。由四个有机联系环节组成:
1、祭祀
包头布将头部缠成锥形,身体和四肢用白布包裹,象征裸体;一群演员戴着面具,用类似罗圈腿的步伐表演他们的祖先的直立行走。
开场时,灯笼在场地四角点燃,惹嘎阿布发号施令,带领几位撮泰老人,手里拿着棍子,跌跌撞撞,像从遥远的原始森林里走来,发出猿猴般的吼声。然后向天地、祖先、神灵、山神、谷神倒酒祈祷,跳铃铛舞(一种古老的祭祀舞)。
2、正戏
只有一部戏剧——变人戏。它的内容是反映祖先创业、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
在演出中,粗糙的示意动作描述了祖先如何驯牛、犁地、种植、挖掘、收获、脱粒、晒伤、储存等生产过程。演出由模拟动作、原始舞蹈和彝语对话和背诵组成。背诵的内容主要是驱赶邪恶的人,讲述历史,祝福。
在表演中,除了用普通的语气说彝语外,其他几位匹泰老人还用呼吸冲击声带发出奇怪的回答,非常像猿类等动物的叫声。面具大于真实的表面,有猴子的外观,前额又宽又厚,向前突出。生产过程原始、简单、粗糙。有打击乐器锣、鼓、蟋蟀,但只是在表演开始和舞狮时。
3、喜庆
演出结束后,在紧锣密鼓的声音中,狮子出现在舞台上跳舞,几个演员挥舞着棍子逗狮子,气氛非常热烈。
4、扫寨,即扫火星
正月十五表演结束后,惹嘎阿布带领几位撮泰老人走到村里,祝愿村民们:一切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邪恶都伴随着老人,一切吉祥都留下来了,六畜兴旺,四季发财,五谷丰收,儿孙满堂。主人应该准备酒和肉来表达他的欢迎。无论撮泰走到哪里,他都很高兴。最后,惹嘎阿布谷念词,向家家户户要几个鸡蛋和一束麻。
当你离开时,你必须从主草房的四个角落拿走一些茅草,来到村庄,埋鸡蛋,用茅草作为燃料,煮其他鸡蛋,然后分享,喊道:火星离开了,火星离开了!埋鸡蛋,明年由匹泰老人撬出来看看它的好坏,以确定明年的好坏,好坏。上述仪式结束后,匹泰取下面具,保存在住在村庄边缘的人身上。面具被视为神。
匹泰吉是诺戏家族的早期成员。它具有诺戏最突出的特点,即在表演中佩戴面具,面具被视为神;在内容和民间信仰上,诺祭活动是分不开的。完成了从诺祭到诺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诺戏的雏形,是诺戏的低层次。
人与鬼神的较量,关于诺戏的传说故事
诺戏必备道具-诺戏面具有什么意义?
戏曲文化说:诺戏的特点是什么?
古代吴越大地起源于诺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