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国医学界,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她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她的团队发现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对抗疟药有很大的贡献。她是屠呦呦,然后跟随这个问题名人故事让大家来看看屠呦呦的生平简介和研究成果。
屠呦呦简介 名字出处 怎么读
屠呦呦(tú yōu yōu),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学习。屠呦呦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为创造新型抗疟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做出了突出贡献。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2015)的中国科学家。该奖项是迄今为止中国医学界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和青蒿素都来自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据说屠呦呦出生时,她的父亲屠连规听到了她的哭声,随便背诵了《诗经》·小雅·鹿鸣的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被命名为呦呦。根据宋代朱的说法,蒿也是青蒿。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呦呦鹿鸣,野蒿的意思是,当鹿看到蒿草时,它发出呦呦的声音,呼吁朋友们陪他们吃饭。有人说《诗经》中的这句话预言了屠呦呦和青蒿素的起源,然后再看接下来的两句话,我有客人,德音孔昭。这意味着我有一位好客人。他已经出名了。这句话似乎更恰当地预示了屠呦呦今天的声誉。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耐药性取得新突破
屠呦呦团队针对近年来世界部分地区青蒿素的耐药性问题,在抗疟机制研究、耐药原因、调整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从三天疗法增加到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替代青蒿素联合疗法中产生的抗药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发现
屠呦呦和他的团队发现了青蒿素。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疟原虫,对恶性疟疾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受中国经典《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成功提取的青蒿素被称为拯救2亿人口。青蒿素是一种无色针状晶体,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其分子式为C15H22O1971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药物,特别是脑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快速、低毒性的特点,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屠呦呦的主要成就
1969年,中国中医药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物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研究小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药、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多种方药的基础上,编制了640种抗疟药物单检方集,对200多种中药进行了实验研究。经过380多次失败,采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青蒿抗疟发掘终于在1971年取得成功。
1972年,抗疟有效单体从这一有效部分中分离出来,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是一种具有高效、快速、低毒优点的新型结构性抗疟药物,对各种疟疾特别是抗疟疾有特效。
1973年,双氢青蒿素合成,以确保青蒿素结构中的基础。结构效应研究表明,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化是主要的抗疟活性基团。在保持过氧化的前提下,还原羟基可以提高效率,为国内外青蒿素衍生物研究开辟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20项重大医学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86卫生证书)X-01号)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得新药证书(92卫生证书)X-66、67号)
双氢青蒿素于1997年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和青蒿素制成的口服片剂分别获得书H20030341和H20030144。在北医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研究批准》(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对100例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观察,总效率为94%,显效率为44%。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的原因是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拯救了世界上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2015年获得。
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和威廉·2015年,坎贝尔和大村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原因是她发现青蒿素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了《青蒿素发现:世界传统中医礼物》的主题演讲。
研究经历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系)药学系,分配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工作
1956年,全国掀起了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半边莲有效药物(Lobelia chinensis Lour.)对生药学进行了研究;后来,中药银柴胡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1962年,我参加了卫生部第三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中医知识,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医鉴中医鉴定和加工技术,并参与了北京加工经验的总结,从而对药材的真伪、真实性和加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了解。屠呦呦后来参加了卫生部发布的中药加工研究,是《中药炮火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辑之一。